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头条热点 > 正文
    购物车
    0

    “40万博士后”增强中国科研底气

    信息发布者:zhangmengxian
    2025-04-20 07:08:59    来源:环球时报   转载

    今年是我国博士后制度实施40周年。日前有报道称,目前我国共设立了8800多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累计招收博士后人员超过40万人。在有关政策的积极推动下,博士后年度进站人数呈快速增长态势,仅2022一年就招收3.2万人,凸显出我国对高端人才培养与发展的高度重视。

    博士后制度作为培养高精尖创新青年人才的关键举措,“40万博士后”这一数字背后,不仅是中国高层次人才体系建设开花结果,更表明我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已经打下了坚实基石。

    “40万博士后”意味着什么?首先,这代表着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持续完善与升级,通过横向扩大中国“人才金字塔”展现了中国科研体系的韧性和活力。博士后制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和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它既是博士毕业生从学术研究走向独立科研的桥梁,也是培养未来学术“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才的重要平台。2020年,教育部提出扩大博士后招收规模,将博士后作为高校师资的重要人才储备资源。这一举措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使用与筛选机制上的一体化,降低了人才引进与人员错配的风险。这标志着中国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完善、规模化的体系,能够为中国科研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其次,博士后研究人员作为科研创新的强劲引擎,为中国科研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发展机遇。在过去的40年中,博士后在中国科研体系中扮演着“先锋队”的角色,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近年来,他们更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制约行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突破性作用。作为遍布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农业等各个学科领域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超过40万人的博士后规模,在中国科研体系中的各门类形成了人才梯队,不仅推动科研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也为基础科学和应用研究提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土壤。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生物医学与材料科学、量子计算与物理学……跨学科的思维碰撞,“挖”出了一系列前沿科技的“原石”,也为解决复杂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而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的设立,就是这些来自不同学科背景和研究领域的佼佼者们交流合作的最佳平台。可以说,“40万博士后”背后一整套政策引导、人才培养流动、科研交流、转化产出的体系,是中国科研不畏封锁、披荆斩棘的底气来源。

    如今,博士后正从“流量”逐渐成为我国科学发展的“增量”。放眼全球,中国超过40万人的博士后人才规模,也预示着中国在科研突破和国际科研影响力方面的全面崛起。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博士后成为应对国际科研挑战的“生力军”。过去,国际科研合作往往以欧美国家为核心,其政府和企业对科研投入巨大,在科研成果的分享与认证体系方面也起步较早,一度形成了人才“单向输入”的格局。然而,随着中国科研实力的崛起,这种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作为“人才金字塔”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博士后群体背靠产业,形成了信息化网络化程度高、科研转化落地快、耗材成本低等方面的优势,借由规模的扩大释放出了巨大的科研红利,也为中国参与国际科研合作提供了更多优质资源。 

    早在2012年,国家就已开始通过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不断提升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科技创新和国际交流能力,逐步加大外籍(境外)和有留学经历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科研团队中的比例,拓展博士后国际视野,提高博士后国际化水平,中国在国际科研合作中的影响力也水涨船高。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在扩展后的自然指数贡献份额中连续三年位居全球首位,且增长比例较高,显示出中国的人才与机构在高质量科研产出方面能力正不断提升。此外,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科研合作也在持续加深,广泛布局农业、新能源、卫生健康等领域。从2015至2023年,涉及中国和至少一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自然科学研究论文数量增加132%。通过科研人员的频繁往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构建起愈发紧密、互利共赢的科研生态体系,为全球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作者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