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旅游美食 > 正文
    购物车
    0

    为什么没人吃猫肉?

    信息发布者:zhangmengxian
    2023-11-08 16:22:46    来源:互联网   转载

    在中国的餐桌上,各种各样的食材应有尽有,但有些动物却不曾成为传统的美食,比如狗肉、猴脑等野味,以及特定的信仰和文化禁忌导致的不食牛肉等。


    然而,有一个动物在中国历史上也未曾成为食物,那就是猫肉。即便现在也很少有人听说有人吃猫肉。为什么猫肉未曾成为美食?早在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给了这个问题一个答案。

    猫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最早的猫品种是狸花猫,它们在《诗经》、《礼记》等先秦文献中有记载。早在宋朝时,猫已经成为普通百姓家的宠物。

    然而,在古代和现在一些老人家的观念中,猫一直被视为邪恶的化身。传说猫会招邪,走夜路遇到猫从面前跨越意味着不祥。在一些相对保守的地方,看到猫死了,人们会将其悬挂在当地最高的树梢上,以驱邪辟凶。

    其次,许多养猫的人,常常会被猫可爱的外表所吸引而溺爱,加上猫抓老鼠的能力受到人们的认可。因此,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会轻易想到将猫肉当作食物。从医学价值上看,猫肉具有补气疏风、通经络、散淤结等功效,对于普通病症相当实用。


    早在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中,他明确地记录了猫肉的味道是“又咸又酸”。但是,李时珍补充了一句“十分难吃”,这也许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使得猫肉从未被纳入大众的食谱。

    《本草纲目》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医学巨著,收录了大量的草药和动植物的医药知识。李时珍在书中详细地描述了各种动物的性质和功效,包括狗、猴等动物,但对于猫肉却并未赞美或推崇。他的评价“十分难吃”,或许反映了他个人对于猫肉的主观感受,但也成为了后人对于猫肉不食的一种参考。


    此外,还有一个历史因素,影响了猫肉在中国的地位。中国古代对于“食肉食荤”和“斋戒”有着严格的规定,特别是道教信仰和佛教的传入,也让人们对于食物有着更加慎重的态度

    佛教教义强调慈悲和不伤害生命,因此许多佛教徒避免食用肉类,其中也包括猫。此外,道教中也有许多关于养生和禁忌的教义,对于吃猫肉也持反对态度。这些宗教文化的传入与本土文化的融合,让人们对于猫肉产生了排斥和避讳的心理。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法律和规定也禁止食用猫肉。早在明代,《永乐大典》中明确规定“肉食之类不得御制,凡奇怪禽兽亦勿食用。”清代的《钦定正黄旗顺治十年王鹤龄等通议乾清门御用厨房会办捕养禽兽食律》,明确规定了禁止食用猫、狗、驴、马等动物。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于食用猫肉的禁忌。

    另外,猫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意义。猫被视为灵动、独立、神秘的动物,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和文化内涵丰富。在中国的文学作品、绘画和传统习俗中,猫常常被描绘为吉祥的图腾,或者是具有独特意义的象征。这些文化内涵进一步强化了猫的特殊地位,让人们对于食用猫肉产生了心理上的障碍。


    综合来看,猫肉未曾成为中国传统美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古代对于猫的邪恶形象和特殊地位让人们对其有所忌讳。其次,李时珍《本草纲目》对于猫肉的贬斥影响了后人的认知。而宗教文化的传入和本土文化的融合,让人们对于猫肉产生排斥心理。再加上历代法律的规定和对猫的特殊文化意义,共同构成了中国人不食用猫肉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